close
 
 
張愛玲說:成名要趁早,要不,成名也就不那麼痛快了。
這話,是她二十出頭,當紅之際的宣言,
不知道愛玲女士四十歲、五十歲、甚或與人世告別之際,是怎麼看待自己的當時的豪語?
 
可我是這麼看待「紅」這件事的:她來的越離奇、越迅速、越年輕,就越容易迷失。
迷失於自己的不踏實、不安全,迷失於他人的崇拜。
 
最近戲劇圈鬧演員荒,這事情說來詭譎,
有一堆沒戲演的演員,但每齣計畫中的戲,卻都缺了足以扛票房的那一人!
製作單位和電視台都深信:演員中了、戲就中了,
所以,沒有人敢押寶在「即將成氣候」的演員身上,
寧可奔相爭取已經在近期締造了票房的演員,
甚至,有些大製作,更需要考慮內地、日韓的賣相,才足以平衡高額製作費!
 
可當紅的偶像演員也很辛苦,即便大家搶得凶,但他們都知道,因為沒有經歷紮實的專業表演訓練,
除非與生俱來的天分、或遇到可以激發他們演技的導演,
否則,他們且戰且走,心裡卻惶恐著:時代終有一天會拋棄他們。
 
這樣的惡性循環,很慘。
 
反觀日韓,韓國的戲劇教育據說相當紮實,而日本經紀系統下的私塾教學更見細膩,
因此,許多二線演員,立刻在下一個作品中升格擔任主角,肩負起票房責任,
而代代新血並未淘汰舊血,反而並肩作戰、相互激勵,邁向表演的更上層樓。
 
前陣子又把「池袋西口公園」拿出來膜拜一番,驚訝的發現大牌如雲,
而此刻的大牌,當年都只是擔任小小配角,如今已然各據山頭。
但,反觀台灣,許多配角,經歷了數年的努力,卻仍在配角的位子,
一步一腳印的爬上山頭,在台灣戲劇界不太成立,
總是經慧眼大膽啟用的新人,有機會迅速爆紅,剎那間又成為下一個爭奪的目標。
這是演員的悲哀、戲劇圈的悲哀。
 
台灣戲劇界的「流星」特別多,總是在燦爛之際,就開始奔向殞落之路。
那些「造星」者,是功臣?還是殺手?
 
真的,台灣需要一所「明星」學校,教教他們、救救他們,
該如何成為明星?如何與「紅」共處?如何延長表演壽命?如何相信自己?
 
他們曾經娛樂過我們的生活,而我們衷心祈禱,他們不僅僅只是天際的一道「曾經的燦爛」。
 
 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Hsu Mag 的頭像
    Hsu Mag

    編劇的作業簿

    Hsu Ma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